成都社企案例 | 秋道科技:以垃圾分类撬动“循环经济”
导读
2019年7月1日,上海正式实施了“史上最严”垃圾分类政策,成为首个强制进行垃圾分类规范的城市,这一年被称为垃圾分类的元年。自此,全国垃圾分类运动风风火火地拉开帷幕。同年,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》,标志着四川正在迈入垃圾分类的“强制时代”。
成都市政府处于垃圾分类的酝酿阶段,积极探索环境治理与社区治理工作的有效结合,于2019年7月公开征求《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(草案)》的意见。习近平主席说,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,城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在社区。从成都前期社区实践中来看,社区的居民缺乏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意识、垃圾分类回收处理链条不完善等问题。那么,社区作为垃圾分类的重要落脚点,该何去何从?
创业初衷:
保证垃圾分类链条的完整性
成都市秋道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黄建豪,毕业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,专业是环境工程。一开始,他并没有想过做公益,在大学期间机缘巧合下发起了一个环保公益项目并获奖,得到了团中央书记处傅振邦书记的肯定。受到褒奖后,他便满怀斗志,一头扎进了环保领域。
于是,他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公益项目,割舍不掉,似乎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推着往前走。2016年黄建豪创办了秋道科技,专注于垃圾分类。
黄建豪说道,当时的创业初衷在于解决垃圾分类链条不完整的问题。垃圾分类涉及分类投放、垃圾收集、运输以及终端处理四个环节,而后面三个环节称为后端处理。
前端的垃圾投放难点在于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。尽管居民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,但知易行难,垃圾分类投放意味着改变一个人习惯和行为。“新时尚”成为“新习惯”任重道远。
后端难点在于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不完善。成都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还未完全建立起来。虽然成都的小区、学校、企业和公共场所都设置了分类垃圾箱,但是环卫车还是将所有分好类的垃圾一锅端,“前分后混”的现象频频出现。
“如果居民在前端的分类投放环节没做好,将导致垃圾后端处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;而如果后端的垃圾运输和处理没有做到位,反过来也会削减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的配合度和积极性。”黄建豪说道。这也正如清华大学刘建国教授所认为的那样:
头尾问题不解决,前后端便会相互指责,前端的公众以后端没有处理能力,运输和处理中的“前分后混”为由,拒绝分类;后端则因分类的低准确度和参与度,无法产生足够效益驱动发展。
由此可见,垃圾分类是个系统的工程,不能陷入‘见木不见林’的误区,只看到链条上的一环,忽视了整个产业链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,垃圾分析的每个环节都是非常孤立的一环。
秋道科技基于这个痛点,将垃圾分类前后两端通畅和高效地衔接起来,在垃圾分类的完整链条中扮演“粘合剂”的角色。伴随着垃圾分类的浪潮,许多环保类的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但许多公司不愿意介入前端的垃圾分类的倡导工作。
于是,秋道秉承“前后端匹配”的系统性思维,从头到尾渗透和优化链条的每一个环节。秋道作为一个端口,把前端垃圾分类倡导、投放和后端垃圾处理连接起来。
首先,秋道让社会组织进驻社区做垃圾分类的科普和宣传工作,让群众具有垃圾分类的常识和意识;其次,向社区的住户数量投放环保设备,让群众的垃圾有地方可以投放;最后,链接后端垃圾处理的公司,实现垃圾的分类处理,避免“前分后混”的现象。
成都天府新区前两年做的只是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,直到2019年1月份才正式地用这套模式,从前端的宣传到中间环节的垃圾转运,再到后面的垃圾处理,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。
总之,垃圾分类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,环环相扣,必须保证链条的完整性,否则任何一环出问题,其效果都大打折扣。
业务模式:
1个中心+2个关键点
秋道科技的业务模式是“1个中心+2个关键点”。“1个中心”指的是秋道环保网,相当于秋道的中枢神经,而“2个关键点”指小天环保设备和秋道环保空间,可以理解为秋道的四肢。
秋道以秋道环保网作为用户粘性的增长点实现社区垃圾的资源化,以环保设备为主要盈利点投放更多的垃圾回收设备,以环保空间为切入点提供综合化社区环保服务。
1.秋道环保网:线性经济转变为循环经济
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官员蒋南青表示,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就是把线性经济转变为循环经济。
前者是从“生产”到“消费”再到“弃置”;而后者则建立起闭环,把垃圾变成资源,再回到循环体系中去。许多专家也认为,垃圾分类带来的资源化和减量化在未来有望成为撬动“循环经济”发展的支点。
2018年3月,秋道秉承这一思维,开发了“互联网+环保”的积分兑换平台——环保网,实现了垃圾的有机循环。
该平台有五大角色,分别是用户、操作员、商户、资源厂家和后台。每个角色都包含特定的对象和功能。平台使用者可以关注“秋道环保网”微信公众号,再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角色注册。
用户指的是前端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个体或组织,可以选择查看附近的回收点,将可回收资源移交到回收点,也可预约操作员上门回收。用户通过收集可回收资源获得积分。
积分可直接提现或在平台周边商户进行消费。操作员接受辖区用户预约,向用户支付积分并带走用户的可回收资源。
资源厂家再从操作员手中购买可回收资源。环保网实际上建立了智慧垃圾处理体系,形成了垃圾分类的闭环,把垃圾变成资源,再回到循环体系中去。
2018年7月,环保网开始试点和推广。截止2019年底,秋道已经达到1万个用户。值得一提的是,环保网的功能具有开放性,可以与社会组织、社区、政府等单位进行嫁接,秋道科技提供技术支持。
图2体现了环保网平台与政府的合作模式。政府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查看区域垃圾分类数据统计情况,同时政府也需向秋道支持一定的服务费。
2.垃圾回收设备的投放:秋道利益的增长点
在垃圾分类的热潮中,很多企业不断地进入和退出这个行业,同行企业有大地之友、奥北环保,同样采取积分制度。
当问及秋道如何在竞争之中脱颖而出时,黄建豪说:“任何行业都一样,垃圾分类也不例外,开始都会经历百家争鸣的阶段。”
与其它企业不同的是,秋道将前端的宣传和后端的垃圾处理结合起来链接到小区。简言之,垃圾设备的质量与其它公司保持同样的水准,但服务内容会更多。黄建豪打个比方说,“就像菜市场门有家卖猪肉的,肉质与别家的一样,但给顾客多了一个切肉的功能。”
秋道的环保设备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垃圾回收设备,另一类是垃圾处理设备。秋道根据小区住房的数量投放不同型号的垃圾回收设备。
每500户投放再生资源箱,每800户以上小区四分类箱体,每1000户提供垃圾分类智能设备,同时免费负责回收和清洁服务。
四分类箱体积较大,投递口和垃圾分类的标识与人们的视线平行的,可以让居民不知不觉地就知道怎么投递垃圾。智能设备有积分的功能,有效地激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。
目前秋道向5个社区投入了智能设备。垃圾处理设备有餐厨处理设备、果蔬处理设备等各种设备。目前厨余垃圾的处理大多只能和其他垃圾一起焚烧,而这两种设备可以给分类后的厨余垃圾有效地进行在地化处理。
设备的投放是以纯商业的形式来操作。秋道设备的报价会比市场价低很多。黄建豪调侃道:“我们本来就是科班出身,我们会把成本价压得很低,想要吃我的钱很难。”
设备投放的营利模式有两种,一种是社区直接购买设备,另一种是秋道免费在社区投放设备,但是社区需要缴纳垃圾处理的费用。
此外,普通设备有一个好处是:秋道不用花钱便可获得居民的再生资源,这也为秋道创造了一个收入。
秋道产生经济收益后,将部分资金捐给蚂蚁金服基金会,基金会再定向支持环保项目,并为秋道引流。秋道正好借助这些流量来推广环保设备,实现互惠互利。
3.秋道环保空间:环境治理项目变社区综合治理
秋道环保空间在1000户以上的小区打造一个50平米的分拣场地。分拣场地作为一个物理载体还会嫁接科普小站、环保餐厅、花园等内容。
同时,联合政府打造一个数字监督和展示的科普馆作为枢纽协调中心。环保空间的具体功能根据小区的需求决定。不同社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,有的社区注重资源回收,有的则比较注重餐厨减量。
一般而言,社区的具体服务由社会组织提供。由于秋道的创始人黄建豪同时也是“我为明天环保社”(简称“环保社”)的负责人,因此在秋道的社区垃圾分类项目中,主要由环保社提供前端服务,专业的垃圾处理技术由秋道来输出。
清江社区党委周贤东协社区自组织到檬梓社区项目点参访
社区环保项目的一个关键点在于“在地力量”的培育。
秋道的一个社区项目在高新西区的檬梓社区,这个社区注重垃圾可回收利用。于是,秋道在该社区投入智能设备,通过积分奖励促进居民的垃圾类的行为。
与此同时,秋道特别注重培育檬梓社区的自治组织,采取“社工+志愿者+自治组织”模式来开展垃圾分类活动。
黄建豪说:“无论是秋道还是其它组织,绝不能代替居民做分类,而是应该通过输出技术和知识,动员社区居民、流动站长自发参与社区治理。”
环保社通过“号召、培育、陪伴”三个阶段,挖掘动员社区的积极分子,逐步提升他们个人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;后期陪伴他们开展社区服务;最后培育和孵出社区自治组织。
项目负责人康宇说:“社区自组织的培育,谈起来轻描淡写,但培育和孵化社区自组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其中也需要用到大量的沟通方法和工作手法。”
檬梓社区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,在地自治组织培育后,他们每周举办资源回收日活动,定时回收不同种类再生资源、有害垃圾,并每月开展一次分类宣传活动。
同时,他们还主动动员超市、家政服务等参与垃圾分类。该项目从落地到现在,回收了四十余吨的垃圾。
秋道还在双新路社区打造了一个餐厨减量的示范项目——“一米田园”。当时社区有块场地用于堆放大件垃圾。
夏天的时候,场地散发恶臭,蚊蝇成群。毫不夸张的说,居民经过该地时,一巴掌下去,都能拍死好几只的蚊子,这也导致小区居民经常信访。
秋道对社区进行一番调研后,发现居民比较注重餐厨减量,于是秋道将餐厨减量的理念融入到场地项目改造的项目里面去。改造后的场地叫做“一米田园”。环保社发动社区党员和居民共同参与垃圾处理。
首先,环保社收集家庭及果蔬门店的餐厨垃圾。
其次,利用秋道餐厨在地化处理的技术在腾出的场地进行酵素制作及堆肥,而堆肥的产出用于社区“一米田园”的绿色植物的种植和土地的滋润,种植的农产品和花卉再配送社区出售,产品的收益一部分进入社区基金池,另一部分用于场地的运营管理。
该项目创造了利润,盘活了社区造血功能,实现了可持续发展。
目前,“一米田园”的项目已交由社区居民自行打理。随着项目的深化,社区养老、社区文化、民生服务、邻里互动、幼儿教育等功能均在一米田园内逐步体现出来,环境治理项目逐渐变成了一个社区综合的治理项目。
由此可见,一米田园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,成为带动社区居民参与各项服务的社区综合治理阵地。
此外,秋道自主开发设计垃圾分类科普类课程、手工课程和环保游戏,通过将垃圾分类课程引入周边学校、社区院落、活动中心等方式,辅助游戏道具、宣传手册等,普及垃圾分类知识,给环保空间的形成奠定基础。
黄建豪说道:“‘环保’并不是一句口号,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枚环保的种子,用实际行动让其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”。
创业困境:
一般性与特殊性问题
创业几乎没有一帆风顺的,秋道科技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社会企业存在的一般性问题,同时身处垃圾分类行业还面临一些特殊性的问题。
一般性问题是社会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,体现在资金匮乏、社会绩效难以测量、政府支持力度小。
第一,融资难度大。
黄建豪手头上不乏好的项目,风险小且潜力大。前阵子,秋道在跟荷兰一家做环保的上市公司谈合作的事情,这家公司来到四川想找个团队合作。然而对于初创公司来说,难以向银行贷款,只能通过股权稀释的方式跟别人合作。
黄建豪说:“秋道没有底气跟该公司谈战略合作,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社会企业这个身份获得银行的支持和合作,对我们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帮助。”
由于运营资金不足,贷款难度大,加之智能设备的成本较高,秋道不能投太多的智能设备。成都有家环保公司因前期投入大量的智能设备,现金流断裂而倒闭了。因此秋道退而求其次,前期推的更多的是普通设备。
第二,社会绩效不易测量。
秋道的经济产出很大一部分在于投入的设备,经济效益是客观且便于测量的。而社会效益在于垃圾分类课程体系的开发,前端给群众做培训和宣传,改变的是人的意识,这些社会产出该如何去测量?
另外,秋道在社区投放设备的同时,还将社区前后端完整的链条衔接起来。这些成果和产出都是难以测量的,或者说测量的成本极高。
第三,地方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。
很多社会企业发挥查漏补缺的功能,涉及边缘性的问题和群体,盈利点没有企业高。秋道的项目负责人康宇表示说,“垃圾分类这个行业如果有政府的补贴,企业相对会更好存活。”
特殊性的问题指的秋道科技在垃圾分类这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。
一、缺乏相关管理条例。
“前分后混”的现象还在于成都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还未完全建立起来。
成都垃圾处理条例还在征求意见当中,并没正式下达,垃圾分类只能靠道德约束。由于无明确的责任要求和罚款制度,大多数群众不会主动按照四分类法投放垃圾。
如果条例颁布之后,垃圾分类则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,由一件“可做可不做”的小事转换成“必须做的”的事。环卫车也必须分类清理和运输垃圾。
二、垃圾分类涉及部门庞杂,对整个链条的一体化的建设造成一定的压力。
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由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牵头推进,但有害垃圾的收运处置工作是由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导。
商务部门负责可回收物回收管理,完善回收体系;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教育机构分类工作,将垃圾分类纳入教学活动。怎么实现跨部门的有效协作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尽管秋道还面临着诸多问题,但黄建豪说:“哪个创业者不知‘创业艰难百战多呢?”黄建豪相信,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
展望未来:
每个人从“旁观者”
变为“建设者”
“垃圾分类,人人有责”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上,而应转换为实际行动。事实上,成都市的“互联网+垃圾分类”做得比较早,但北京和上海的几家大公司后来居上,运用这种模式迅速占领市场。
究其原因在于垃圾分类离不开政府、居民、企业、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。正所谓独木不成林,如果每个主体都各自为营,各不相谋,便难以掀起惊涛骇浪。
基于北京和上海的经验,黄建豪希望撬动更多的力量参与到垃圾分类当中,促进跨界合作。通过行业倡导、利益共享,将不同的行动者凝聚起来,形成合力,共同助推垃圾分类的事业。一堆沙子是松散的,可是它和水泥、石子、水混合后,比花岗岩还坚韧。
黄建豪是秋道的负责人,也是“我为明天环保社”(公益组织)的负责人,对于秋道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,天然地将公益与商业结合起来。
同时,他还是成都社区环境治理专家智囊团的发起人,把很多本地的人大代表、政协代表和专家教授囊括进来。
前端的社会组织擅长做宣传教育,引导群众参与垃圾分类,智囊团擅长做政府提案。此外,秋道还通过“四川高校环保行动计划”与高校展开合作,从高校招募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的社会实践。
目前,秋道还打算在高校开科普类课程、垃圾分类、环境治理等高标准的课程体系。总而言之,要做好垃圾分类,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付出,每个人都需要从垃圾分类的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建设者”。
- End -